台灣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擁有蠶種製造場多達41家,每年繁殖蠶卵外銷高達15萬張。苗栗縣國立大湖農工在民國二三零年代以蠶絲為主要教學,曾名為「大湖農蠶專修學校」,直到四十四年還有增設蠶絲科,中國文化大學在六零年代也設有蠶絲學系。

  三十幾年前,政府為蠶業設置生產專業區,蠶種、蠶繭大量外銷,為台灣農村帶來一片榮景。苗栗的氣溫、溼度等環境條件適合養蠶,位於苗栗公館的農業改良場前身為日據時代的台灣總督府桑苗養成所,現為國寶級的專業產業改良場,也是全台灣唯一保存蠶種的場所,育有家蠶136種品系、葉桑176種品系。

  由於整個大環境景氣影響,加上台灣工資昂貴、投資報酬率低,風光一時的養蠶業在八九零年代大陸產品薄利多銷的競爭下慘敗,漸趨沒落。養蠶頓時成為夕陽產業,於是中國文化大學在七十四年將蠶絲科改制為紡織工程學系、大湖農工蠶絲科在八十四學年度停止招生,農業改良場內的蠶蜂業改良場也在八十七年搖身一變,成立台灣蠶業文化館。

  也因為面臨許多挑戰,台灣蠶業積極從事產業轉型、發展生物科技,像是基因轉殖、研發動物疫苗以及美食美容,也有人將蠶吐絲的特性發揮在藝術品上,創意十足。台灣蠶業文化館也希望藉著展示蠶業的歷史、技術演進與最新蠶業資訊,讓台灣人了解蠶業曾有過的燦爛光景,繼續傳承蠶業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irayapyuma 的頭像
    sirayapyuma

    Bali Spotlight

    sirayapyu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